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6.2—7.3mm。钟体较粗大,顶背面较短,面弯,特别与侧棱交接处凹陷更明显,除了腹棱外,其他各棱都有锯齿,侧棱约与钟高3/4处与水平棱交叉形成不甚突出的侧突,因此,整个泳钟体背面观或腹面观略呈长方形,泳钟的腹面向下逐渐窄小,末端圆钝,不形成三角形,顶横棱位于干室顶中间,体囊长椭圆形,几乎占据整个腹侧面。干室完全把泳囊和体囊隔开并行排列,干室顶与体囊、泳囊顶同一水平(图95)。
后泳钟体未发现。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6.2—7.3mm。钟体较粗大,顶背面较短,面弯,特别与侧棱交接处凹陷更明显,除了腹棱外,其他各棱都有锯齿,侧棱约与钟高3/4处与水平棱交叉形成不甚突出的侧突,因此,整个泳钟体背面观或腹面观略呈长方形,泳钟的腹面向下逐渐窄小,末端圆钝,不形成三角形,顶横棱位于干室顶中间,体囊长椭圆形,几乎占据整个腹侧面。干室完全把泳囊和体囊隔开并行排列,干室顶与体囊、泳囊顶同一水平(图95)。
后泳钟体未发现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200m上层。南海秋、冬季出现于东沙群岛东南部海区,数量不多。
国外分布
太平洋的印度尼西亚海区,大西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,印度洋的赤道水域、马尔代夫岛、马达加斯加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是Haeckel 1888年建立的新种。 Bedot(1896)在太平洋印度尼西亚也曾记录过该种。1925年Moser把该种列为三角多面水母同物异名,但没有提出理由。以后Sears(1953)和Alvarino(1964、1967)分别在三大洋以及Totton(1954)在大西洋曾报道过该种。1965年Totton et Bargmann 怀疑该种是三角多面水母同物异名。
根据我们观察,拟突多面水母和三角多面水母除了有相似之处外(如顶横棱位于干室顶中间,顶背面较短,与侧棱交叉处明显凹陷)。也有不同之处:①本种侧棱与水平棱在钟高3/4处交接,形成不明显的侧突。因此,整个泳钟体腹面观或背面观略呈长方形,而三角多面水母侧棱与水平棱在钟高2/3处交叉,形成明显侧突,腹面观或背面观两侧突出。②本种腹面向下逐渐变窄,末端圆钝,不成三角形,而三角多面水母下部变窄成尖角三角形。因此,我们认为暂保留拟突多面水母。
根据我们观察,拟突多面水母和三角多面水母除了有相似之处外(如顶横棱位于干室顶中间,顶背面较短,与侧棱交叉处明显凹陷)。也有不同之处:①本种侧棱与水平棱在钟高3/4处交接,形成不明显的侧突。因此,整个泳钟体腹面观或背面观略呈长方形,而三角多面水母侧棱与水平棱在钟高2/3处交叉,形成明显侧突,腹面观或背面观两侧突出。②本种腹面向下逐渐变窄,末端圆钝,不成三角形,而三角多面水母下部变窄成尖角三角形。因此,我们认为暂保留拟突多面水母。
其它信息